独家对话 | 27院儿主理人牛瑞雪、于歌
发布时间 2023-03-28 17:05:39 281次浏览 行情数据 人物 大咖精选 故事 商业地产

和煦的冬日,由全联房地产商会数字楼宇经济分会、58商办联合发起的《火花谈》栏目,走进了坐落在东城区内务部街的27院儿

在院子门口,我们被“老好使Shop”的阿姨热情迎进来。抬眼四望,老北京胡同儿的风声、鸽哨声,四合院儿灰瓦屋檐下的竹子,静静伫立的百年古树,讲述着院落的历史。同时,院落展览的先锋主题活动和艺术展,却让鲜活的当代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这种对比呈现了27院儿“胡同里长出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样貌,也代表了北京新型公共文化社区的形态。

2016年,牛瑞雪、于歌两位海归艺术家将内务部街27院儿设计运营为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社区文化生活馆,为居民提供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当时,内务社区老年人口达75%,两位主理人就构想开设一个连通老人、年轻人的文化空间。

( 北京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7院儿主理人牛瑞雪、于歌)

“一年四季,我们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咖啡、扎染、戏剧、艺术展等,孵化了‘老好使Shop’。”主理人牛瑞雪、于歌表示,27院儿已链接了10万人群,推动更多年轻人和当代艺术走进老北京的社区生活。

27院儿“以艺术推动社区发展”的运营理念,通过重新思考、打造理想的城市社区,逐步实现新老文化、新老居民的共生融合,让胡同焕发生机,成为北京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代表。

在采访过程中,牛瑞雪、于歌讲述了她们扎根老北京胡同儿,带领团队从社区“闯入者”到胡同在地文化“融入者”的故事。

以下为访谈实录(有删减)

27院儿,北京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火花谈》:27院儿作为平房里长出来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带有中国文化基因,作为主理人,还有大当家,当时是因为什么契机和初心来做这件事情的?

牛瑞雪、于歌:2016年,我们当时特别想进入北京胡同的公共区域做艺术节,在此契机下,我们开始了解在地居民和商户,发现他们真是一群可爱的人,原来生活是这样的。

我们觉得在美术馆、画廊那样的空间去做艺术项目,离人太远,离生活太远,不够鲜活,不够有生命力,所以想走到城市、进入胡同,走到人群中去。刚好当时有一个契机跟朝阳门街道一拍即合,所以我们选择了在北京最有特色的公共区域内务部街27号去尝试进入到社区场景,顺理成章有了27院儿。

《火花谈》:让艺术走进社区,让艺术更有生命力,你们如何运营连接社区居民的?

牛瑞雪、于歌:我们使用的方法是打造“艺术社区”。2016年9月接管27院儿,2017年确定课题,6年的时间,我们从四个角度进行课题研究——模式方法、理论基础、空间可持续运营和创意型团队,让永续的内容用艺术助力社区的综合发展。

( 27院儿社区文化活动

刚开始在地化特别困难,之前我们面向时髦文艺青年群体,但是在胡同社区,我们面向的是真实具体的场景具体的人。所以,能够在地化就要走进这些人,跟居民交朋友,跟社区居委会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跟周围商户达成内容小同盟。慢慢的,我们不再是个闯入者,而是成为和他们一起生活的人,成为胡同社区的融入者。

从“闯入者”到胡同在地文化的融入者

《火花谈》:从2016年创立到现在,27院儿已经成为北京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代表,您和团队经历的困难以及值得骄傲的事情?

牛瑞雪、于歌:我们从一个闯入者变成了在地邻居,用平等的状态去和社区居民对话。其实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之美,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开始,慢慢被周围邻居接受了。在胡同这些年,我们的团队成长了,也越来越接地气。

值得骄傲的有三件事,一是让年轻人重新回归社区,到社区贡献知识贡献力量。第二件事,让周围叔叔阿姨们的幸福感提升了,可以看到她们脸上的笑容和幸福度。第三件事,在研究角度上推动了政策向前,跟很多高校也合作参与到教学之中。

《火花谈》:27院儿的运营团队有很多海归,是什么吸引你们走到一起做跟中国传统文化、城市文化相融合的工作?

牛瑞雪、于歌:我们团队背景多元能力也很强。因为是海归,看过不一样的文化表达形式,知道传统文化里有大智慧,很值得通过美学形式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怎样才能将传统文化放大,面向未来、面向国外去讲述让更多人接受?我们产生了这样的思考,把在国外学习到的经验拿回来重新去看,再去学习传统文化,再对它进行美学表达。

27院儿团队

在地故事其实非常有价值,我们对北京城市的发展尤其对年轻群体的关注,也激发了我们的热情。尤其疫情之后,人类社会面临社会如何发展,社区如何发展,个人如何发展的困惑,如何从传统文化和智慧里去寻找答案,这也是我们非常好奇的。所以,不只是传统文化,还有在地文化,这两个维度都是我们在探索的,我们重新捡起来,如获至宝的去反观研究。

打造文化的栖息之地,“让附近显现”

《火花谈》:疫情对中国城市社区、居民生活影响很大,您认为城市传统社区和文化的结合,未来在发展方向上的趋势?

牛瑞雪、于歌:疫情对于社区营造,以及和社区相关的公共文化工作提供了新机会。疫情期间,大家有非常明显的孤岛隔绝感受,也认识到生活在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周边邻里在地组织帮助大家重建安全感和温暖感的价值。在这个区域生活,要看得到附近,重新去挖掘附近,跟它们建立联系。

我们一直说一个概念“让附近显现”。结合这个概念,我们就是在做最普通人的附近。疫情让大家向内关照,更关注自己的生活跟关系,这是我们基层公共文化希望去精细化深耕的。

让附近显现,我们在胡同偏熟人化的社区跟居民邻里学到了很多,对于他们来说,附近从来没有消失过。所以未来面对年轻人的趋势,可能大家会基于对于理想社区的共同想象上,重新回归到日常生活去构想对地球、对城市更加向善的生活方式。

《火花谈》:打造文化的诗意栖息之地,社区空间也是情感的链接,您想对社区的伙伴、居民说些什么?

牛瑞雪、于歌:疫情这个全球性事件,让我们反思了很多,也重新去观看生活的意义,重新构建理想的社区,构建生活的价值。

我们经常说诗歌不一定在远方,还有很多身边的浪漫。希望大家多关注你的身边,关注我们的公共生活。

( 疫情期间27院儿的社区连接)

6年来,每天我们见到的都是社区居民鲜活可爱的面孔,见证了他们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已经融入到彼此的生命里。所以,我们希望社区的叔叔阿姨们能平安度过每一天。

构建理想社区的样貌,从院子走向街区

《火花谈》:未来27院儿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探索上有哪些方向?

牛瑞雪、于歌:希望每个人的附近都能有个27院儿,希望能够走出胡同场景,走到生活相关的各种场景里去。通过艺术社区这套模式让我们工作的方法论和经验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去,让更多人受益,同时让团队小伙伴和这些年跟我们合作过的艺术家们都获得更好回馈。

我们也希望尝试和探索文化商旅综合体模式,希望能够从公共文化开始,融合商旅打通区域循环。

( 27院儿希望构建理想的社区样貌)

但是内核一直是不变的——通过艺术的方式向日常提问,共同去构想理想社区的样貌,从生活社区的方方面面构建理想的空间,从院子走向街区。

商办进化

泛产业研究 新零售资讯 人物访谈
商业地产创新业务官方号,以创新视角关注商业地产办公领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