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王维纬:500年禄米仓文脉,新时代的城市更新典范!
发布时间 2023-04-18 11:52:38 771次浏览 人物 大咖精选 故事 商业地产 产业园区

今天,在北京,禄米仓这一拥有近500年历史的文化建筑遗产,正在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文化气息。

从明清时期的皇家粮仓,到民国陆军被服厂,再到今天的北京·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以下简称“禄米仓产业园),禄米仓IP文脉被创新演绎,成为北京城市更新的典范和精神文化象征之一。

 

位于*文化科技与文化金融的重点实验区东城区禄米仓胡同71号的禄米仓产业园,包括新视听科创办公区、主题文化街区以及活力居住区的产业空间,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形成了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协调发展,主题特色鲜明,聚集效应明显,产业链条完备的新视听产业发展平台。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礼乐文化’蕴涵着新的文化风尚,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文化新风尚,才能发展文化产业。”北京禄米仓产业园运营方——际华首文(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经理王维纬接受《火花谈》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深耕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发展平台,帮助一批文创、科创类企业茁壮成长,为城市更新植入文脉传承与科技驱动的体验空间、消费业态,引领行业不断满足新时代人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际华首文(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运营总经理王维纬

 

“我们做这件事情跟传统地产不一样,每改造一片土地,无论老旧厂房,还是历史工业遗存,都希望通过导入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科创产业,赋予这片土地和建筑新的价值和意义。”她表示,从集团公司层面,聚焦新视听赛道只是一个起点,未来的510年,将依托文脉传承和科技驱动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做贡献。

 

历史渊源和定位

——500年禄米仓文脉,新视听产业发展平台

《火花谈》:作为北京市广电“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第八届北京市文化融合发展项目,北京·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文化底蕴丰富,它的历史渊源和定位是什么?

 

王维纬:北京·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的项目命名为“禄米仓”,这三个字是极具地域特色的IP符号。禄米仓始建于1561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明清时期存储五品以上京官俸米的福禄之地。历史上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延伸至此,沿街修建了南新仓、海运仓、禄米仓。所以,禄米仓在文化文脉传承上,不仅有运河文化、皇仓文化,还涉及古代仓储制度、惯例制度。鼎盛时期,禄米仓有57座仓廒,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仓廒就在我们项目上,现在已成为市级文物。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礼乐文化蕴涵着新的文化风尚,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文化新风尚,才能发展文化产业。所以延续到今天,依托禄米仓的历史区位和文化底蕴,我们布局文化科技产业,与社会倡导的人民美好生活、数字经济中国的蓬勃发展相辅相成,具有新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依托禄米仓IP,我们将丰富的文化内容通过新视听手段,在整体设计规划和运营服务中将其阐释出来,打造符合文化产业园区和城市更新导向的标杆园区。

(北京·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

 

同时,北京·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是典型的产城融合项目,拥有近500年历史的市级文物禄米仓、区级文物民国楼,以及近现代苏式建筑群。围绕一系列建筑特色,我们规划打造了科创办公区,引入数字视听科技企业。同时,打造了集青年生活方式与视听影音主题相结合的文化体验街区,以满足周边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另外,项目还包括一个活力居住区,未来将与产城融合。

 

所以禄米仓产业园无论科创办公、文化体验街区还是活力居住区,都会为企业和社区营造更好的场景、文化体验和消费业态。

 

《火花谈》:围绕“北京全球视听产业中心建设”核心目标,如何打造新视听数字产业链和产业布局孵化,产业服务举措有哪些?

 

王维纬:禄米仓产业园项目是北京市广电“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整体规划围绕“北京全球视听产业中心建设”核心目标开展,跟随国家市区的政策导向进行布局。目前,产业园建筑规划占地22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在产业布局上,我们以区级文物民国小楼为核心,搭建基于新视听创新融合发展的服务平台,建立了产业办公体系和产业孵化体系。在科创办公区,我们会引入基于新视听数字内容高成长性的企业办公,同时聚焦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搭建产学研服务体系,真正落实用产业服务带动产业发展的经营理念。

(北京·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

 

比如,从政策、投融资和企业需求入手,驱动新视听技术商业化、智库搭建和市场渠道服务的逐步完善,形成产业链基地功能,吸引成长性较好的优质视听技术企业入驻,再通过系列创新服务举措从政策、企服、产品孵化、市场资源等方面助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放量,达到更好的市场效果。这是禄米仓能够吸引更多企业一起成长的核心价值,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产业和城市更新

——打造科创办公区、文化街区、居住区融合典范


《火花谈》:作为视听科创办公区、主题文化街区以及活力居住区融合的城更典范,北京·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对东城区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助力?

 

王维纬: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北京文化产业的高地。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下,东城区协同发展文化、科技产业融合生态圈。从产业带动的角度,禄米仓产业园未来将承载“科技+文化”企业的入驻,成为新科技和新前沿成果的应用和试验基地,助力东城区数字经济和标杆城市建设,从税收、高端人才引进以及产值的角度为东城区贡献价值。

 

从城市更新的角度,我们也在努力优化布局。首先,禄米仓产业园不仅有科创办公区,还有基于“新视听+科技消费文化体验场景”应用转化的文化体验小街区。依托禄米仓500年历史IP开发,我们将基于视听科技打造成沉浸式展览、展演、发布综合性的复合文化体验空间,从科技文化属性层面带动城市更新。

 

其次,禄米仓步行街的消费业态与科技视听相结合,不仅有文脉传承讲述禄米仓的文化故事,我们也会引入科技属性的产业。比如,未来在小北街区门口做一家米店,围绕“米”IP开发系列食品、饮品、日用品。在销售模式上,基于禄米仓IP打造短视频,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在展陈上,采用科技属性,植入艺术装置,复原一部分米仓场景,通过季度展览带动产品销售,提升周边社区居民游览体验。

(北京·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

 

不仅植入产业和IP内容,我们也希望将好的业态辐射到周边社区,形成产业办公区、街区、居住区的良性互动,营造有生命力和文化内涵的城市更新场景。

 

 

对商办进化的理解

——关注年轻需求,做有温度的办公场景营造


《火花谈》:结合时代发展和产业园运营经验,当前企业对办公形式、场景和服务需求有什么变化趋势,对此有哪些建议?

 

王维纬:城市更新最核心的价值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无论我们做产业办公还是做文化消费街区,实际上是一件很有温度的事情。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创业者呈现年轻化趋势,新消费业态的创业者很多都是90后,对行业有一定的颠覆和创新引领。

 

首先,在办公场景和硬件设施方面,大家更喜欢有故事、有文化、有趣的空间园区。你的项目标签是什么?能吸引哪类人群?如何让他们觉得不仅是单一办公,而是建筑很有意思,所诠释的文化故事也让人向往?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现在国潮很热,年轻人纷纷向往传统文化,所以禄米仓产业园在集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引入文化科技产业,围绕办公场景定位、未来服务植入IP,满足新时代年轻人的需求,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营造的。

 

其次,想有温度必须关注人的需求。所以搭建产业服务体系时,我们也在做社群和圈层,让入驻企业或上下游企业能够通过系列主题的、有趣的、有特色的产业活动,提升他们在工作、产业知识、个人成长、社交方面的互动和成长。

 

发展目标和未来规划

——赋予禄米仓新价值「要看新视听,就到禄米仓」

 

《火花谈》:北京·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未来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王维纬:希望将禄米仓产业园区打造为“要看新视听,就到禄米仓”的新时代产城融合标杆。因为禄米仓是中国首家基于新视听定位的产业园区,位于首都核心功能区,区位优势明显。未来,我们希望将最前沿的高端活动论坛、最前沿技术的发布、最前沿的视听成果转化落地禄米仓产业园,包括打造视听类主题沙龙、沉浸式市集,都围绕“要看新视听,就到禄米仓”的核心价值落地开展。希望依托禄米仓产业园,形成基于新视听的技术研发场景创新和产业交流人才集聚的高地。

 

从集团公司层面,我们做这件事情跟传统地产不一样,每改造一片土地,老旧厂房也好,历史工业遗存也好,我们希望通过导入好的文化内容和产业,赋予这片土地和建筑新的价值和意义。

 

新视听其实是公司的战略起点,未来的5~10年,我们会沿着新视听赛道,依托文脉传承和科技驱动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做贡献。

 

关注商办进化视频号

观看更多大咖观点和幕后故事
 
[ 推荐阅读 ]
独家对话 | 赢收功场创始人高辉:专注科技生产力,攀越人生第二座山
独家对话|重庆盈科股权投资合伙人汪云志:在AI黑科技生态面前,保持生存竞争力
独家对话|溪有物种创始人魏家东:创业路上的反脆弱探索
独家对话| 南京金银街主理人、手工艺人王磊:让消失的田园诗歌复现于城市街头
独家对话 |  权大师创始人孟潭: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重塑中国知识产权行业
独家对话 |  27院儿主理人牛瑞雪、于歌:从“闯入者”到胡同在地文化的“融入者”

 

商办进化

泛产业研究 新零售资讯 人物访谈
商业地产创新业务官方号,以创新视角关注商业地产办公领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