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13条资讯

新零售热点 | 喜茶已进入全球83个城市

1月3日,喜茶在全员信中表示,喜茶要完成的下一件大事是“将真品质的茶饮和激发喜悦的品牌,带给更多的大众用户”,“喜茶应该去到所有需要它的地方”。

商办热点 | 终于盈利的盒马,成了新零售全场的希望?

近日,盒马CEO侯毅发布全员内部信,宣布盒马新零售已经进入成熟期,旗下各业态已完成200门店布局,主力业态盒马鲜生更是率先实现盈利。

新零售热点|春节新零售商业下沉市场迎开门

多年来,咖啡和茶饮品牌们一直扎堆在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疲于内卷。而春节期间,一些品牌在低线城市销量的爆涨,让人们开始对这块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的消费潜力刮目相看。

商办热点 | 友邦人寿32亿收购张江生药研发楼,加码园区资产

2月28日,保险业巨头友邦人寿保险集团有限公司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增持中国房地产市场,总投资金额已经超过170亿元。

旧改熟手印力,或将带来天津今年最受关注的新案例

印力这一次在天津完成的存量改造,无论是物理空间上的难度与亮点,还是内容组合上的先锋与大胆,都再次证明了,作为「旧改熟手」,印力在存量改造领域愈发游刃有余。

2022*规划:太古、恒隆、华润、龙湖……(下)

无论是将改造焕新、轻资产扩张作为重要的发展模式,还是不断提升品牌IP及运营能力,以及广泛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都在预示着商业地产企业们力求在不断变革中提速发展。

中购联 04-13 1515次浏览 商业地产 零售
2022*规划:太古、恒隆、华润、龙湖……

无论是将改造焕新、轻资产扩张作为重要的发展模式,还是不断提升品牌IP及运营能力,以及广泛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都在预示着商业地产企业们力求在不断变革中提速发展。

中购联 04-13 1117次浏览 商业地产 零售
实探!多个品牌撤场,全国首家盒马里怎么了?

盒马里·岁宝(以下简称盒马里)已经很久没有新消息了。作为全球首个实现“线上线下统一管理”的数字化购物中心,盒马里融合了岁宝百货线下渠道的经验以及盒马数字化优势,

独角Mall 04-13 658次浏览 商业地产 零售
如何解决三四线城市商业的招商困局?

从目前现实情况来看,一些未能实现成功招商项目不少都处于城市的核心地段,其招商失败的原因大多都是因为定位偏差,因此好的地段并非是项目的招商成功的充分条件,项目定位的合理性也是其十分重要的因素。

商业地产快讯 | 万代官方扭蛋专卖店落地

快讯 | 万代官方扭蛋专卖店GASHAPON中国首店落地北京;新城控股2022年一季度商业运营总收入24.1亿元。

舌尖上的购物中心|和桥

伴随IP的受众即年轻消费群体逐步壮大,一批以IP吸引年轻消费者的餐饮正逐步从小众视野破圈。

认真地聊聊上海商业,妥妥的商界“优等生”!

上海,一个被称为“魔都”的城市,在金融商业上有着与众不同的魔力。作为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其超然的地位无可替代。

万达商管又出手了,这次“拿下”北京蓝色港湾运营权!

站在行业信息最前线。本系列聚焦行业突发的大事件,并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解读,为你带来既有速度也有态度的报道。今年频繁“扫货”,万达商管意欲何为?

2022年第一季度深圳房地产市场回顾与展望

未来六个月,随着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预计会有房地产公司和大型综合企业因战略调整,考虑出售部分物业以获取现金流,市场上可售物业将增多,整体大宗交易市场活跃度将进一步提升。

与王府井解除合作!杭州港龙城将要在7月开业?

在港龙城联手王府井时,业内便开始传“杭州市区*免税店”有可能入驻港龙城。这点不难理解:去年6月,王府井拿下了中国第8张免税经营牌照,这在众商业地产品牌玩家中,都是不可多得的一张王牌。

新商网 04-12 254次浏览 商业地产 零售
疫情期间,房贷可以推迟还吗?4类人群“享福”,多家银行已明确

在疫情反复的当下,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在买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采取贷款的方式,每个月固定支付银行减缓买房压力。但是,当固定收入来源不稳定时,房子还贷的时间能够推迟吗?

购物中心的地下空间如何巧妙利用?看B1层的新变化

很多购物中心正是看到这一点,开始对顶层与地下进行开发改造,商业地产呈现垂直发展新形势。

老旧商业如何吸引新生代消费者?这五个案例给你答案

在商业地产领域,开发商为了迎合当代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商业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社会注入新鲜血液,但也带来了商业地产的存量过剩。

低温奶为何这么贵?

在上海疫情紧张的当下,“风投女王”徐新求购面包牛奶的微信社群对话和朋友圈回应立刻在创投圈形成了一波热议,不少人感叹原来徐新这样身价百亿的人物也要为了面包和牛奶发愁。

这个隆冬初春,深圳商场新开105家品牌门店,下跌三成

今年第一季度,反复的疫情给深圳商业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各大购物中心都经历了暂停营业、关闭堂食、控制客流等一系列疫情防控,大部分品牌纷纷调整了拓展计划,开店脚步放缓。